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上海新形象片撇开明星对准普通劳动者 元旦起播出·私人·保镖公司

2012-12-29 1:11:50 次浏览 分类:新闻动态

上海新形象片撇开明星对准普通劳动者 元旦起播出·私人·保镖公司

www.vipbodyguard.net威龙国际保镖(中国)有限公司

为了工作,20多年没有出过远门的海关大钟第四代护钟人魏云寺。为了工作,20多年没有出过远门的海关大钟第四代护钟人魏云寺。
 
为了一个小故障就得干通宵的地铁检修工刘旭俊为了一个小故障就得干通宵的地铁检修工刘旭俊
 
在孤岛上度过人生一半时间的海洋环境监测员王仁良在孤岛上度过人生一半时间的海洋环境监测员王仁良
 
将校园环境设计与开发学生潜能完美结合的小学美术老师林燕琴 本版图片均由SMG供图将校园环境设计与开发学生潜能完美结合的小学美术老师林燕琴 本版图片均由SMG供图
 

  明年元旦起亮相,首批人物选了海关大钟护钟人、地铁检修工、小学美术老师和海洋环境监测员

  只想让观众觉得生活在上海真的挺好

 

  晨报记者 朱美虹

  跳骑马舞的阿姨妈妈、乘校车去幼儿园的孩子们、早上送报纸的邮政投递员……一个个普通的上海市民串起了绚烂的画面。

  明年1月1日起,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将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上海发布”,联合推出形象片——《这里是上海》。目前,形象片的首批四组人物已完成制作。

  画面或许不算美轮美奂

  按照此前的规划,《这里是上海》将让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亮相荧屏,让真实的个体和故事来呈现上海不同的侧面。《这里是上海》系列总策划、SMG电视新闻中心视觉总监高扬说,长时间以来,新闻综合频道都没有一部自己的形象片,“虽然最初是当任务来做的,但我并不想做成以前那种充斥着高楼大厦的广告片式的形象片。我们觉得普通市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组成的上海形象,更为亲切。”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这里是上海》的每个画面都有上海市民,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随机抓拍到的,“比如我们去公园拍摄,正好拍到在跳骑马舞的阿姨妈妈,类似这样的人物反而比预设的效果要好。”

  这些画面可能并不算美轮美奂,但烙有强烈的上海特质,“比如人民广场相亲角中那些蹲守的父母,大师赛满座的观众等等。这些画面或许并不恢弘,但这是真实的上海。”

  高扬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是上海》中的一些画面也将作出调整,将上海最近的变化增加进去。

  首批人物都是普通人

  目前,《这里是上海》中的四条各1分钟长的人物片已完成制作。据透露,这四条人物片并没有选取刘翔、姚明这些上海名人,而是选择了四位普通的市民:为了工作,20多年没有出过远门的海关大钟第四代护钟人魏云寺;为了一个小故障就得干通宵的地铁检修部检修工刘旭俊;将校园环境设计与开发学生潜能完美结合的小学美术老师林燕琴,以及在孤岛上度过人生一半时间的海洋环境监测员王仁良。“虽然他们的工作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正常运作息息相关,但我们对他们的工作还相对陌生。”高扬说,这正是《这里是上海》选取这些人物的标准所在。“海关大楼的钟声很多人都听到过,但可能你并没有细究过;饮用水质量每个人都关心,但你不知道是谁在检测;地铁每天都要乘坐,但夜间维护的场面你没有见过;每天你都会把孩子送到学校,但你并不清楚老师们是如何辛勤地培育祖国的未来。我们不想把他们当劳模来拍,他们没有多么了不起,四个人中有三个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甚至连普通话都带有上海腔,但正是这样观众才会更觉得他们亲切,也将会被他们所打动。”高扬说。

  据了解,完成拍摄的四个普通市民,除了刘旭俊是由申通地铁推荐外,其他三人都是由编导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本人、经单位同意后拍摄的。“今年10月我们开始联系,一开始找了十几个,最后经挑选我们拍摄了这四个普通人。每人的拍摄周期都在3-4天,拍摄时间并不长,很多时间都是用在了寻找采访对象和沟通上。内部审片时一个镜头都没有改,这在我们这一行是很难遇到的。”高扬透露说。

  希望每季度播4条

  高扬表示,目前推出的人物片只有四条,“如果口碑良好,新闻综合频道希望能在明年推出12条,每季度四条,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的候选人,正在等待逐一落实。”“候选人中有一位是空警。早高峰或节假日时,这位空警会驾着直升机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上空检查交通状况。有意思的是,虽然他对上海航线非常熟悉,但下了飞机他走路都会不知不觉地迷路。”高扬透露,老外也有可能加入到形象片的拍摄中,“上海是个国际性大都市,生活着不少老外。第一批人物就推老外不太合适,所以我们会在之后的人物片中推出。”“我们的宣传语是‘这里是上海’,我们没有太宏大的主题,只想让观众觉得生活在这里、生活在上海,真的挺好!”高扬最后说。

  海关大钟第四代护钟人魏云寺

  已经陪了大钟20多年

  晨报记者 张谷微

  从1928年1月1日至今,外滩海关大钟的“年龄”已经比很多上海人都大。 80多年来,除了2007年那次大修,海关大钟的钟摆和钟声始终应和着上海的城市脉搏。

  而从1991年至今,作为海关大钟的第四代护钟人,魏云寺已陪伴海关大钟将近22年。“我们的海关大钟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钟。”魏云寺说,它仅次于英国伦敦钟楼和俄罗斯莫斯科钟楼,“实际上,这三个大钟都是英国一个厂家制作的。”“护钟”,对普通人来说或许相对比较陌生,“每3天要给它上一次发条,同时校对时间。海关大钟也代表了上海的一种形象,走得精准很重要。”魏云寺说。

  最初给海关大钟上发条都是纯人工进行的,魏云寺说自己没见过,“听说是要两三个人一起去摇动那个手柄。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技术革新后,上发条才改成了使用电动机的半自动式。”“这重要的3根发条各司其职。”魏云寺说起海关大钟如数家珍,“一根负责‘走时’,一根负责整点‘打点’,还有一根负责每十五分钟的‘报刻’。”

  海关大钟的“报刻”其实就是敲音乐,从最早时的《威斯敏斯特》曲,到现在的《东方红》。“在一刻的时候,海关大钟敲一节音乐,半点的时候敲两节,三刻时敲三节,整点时就是完整的一首曲子。所以老上海人只要听乐曲的长短,就知道是几点钟了。”魏云寺说。

  “海关大钟原来的乐声能传得老远,可现在传不远了。现在高楼越来越多,音波被挡住了,马路上噪声也很大。”魏云寺说。

  新的一年就在眼前,魏云寺说,海关大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海关大钟将会再见证上海更好地发展,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祝福上海人民在新的一年里都平稳、安康!”

  地铁检修工刘旭俊

  夏天检修要“无偿献血”

  晨报记者 钟晖

  镜头对准的这位在地铁列车边走走停停的地铁检修工就是刘旭俊。 1992年从事轨道交通工作,转眼间20年过去,从最初的一号线车辆检修工,到三号线的生产主管,直至今日的上海地铁车辆公司维修一部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刘旭俊的身份在不断转变,但他对地铁事业的这份挚爱始终未变,“地铁机械维保这份工作带给我亲情般的感觉”。

  事实上,数年前晨报记者曾采访过刘旭俊。当时是夏天的一个凌晨,当记者看到刘旭俊从一节车厢底下钻出来后,他满脸油污。

  “每次检修完毕,就像完成了一次无偿献血。”刘旭俊笑着说,由于检修道下埋设有敞开的排水系统,因此一到夏天蚊子就会出来作孽。

  “夏天有夏天的苦,冬天也有冬天的苦。因为车底和轮子之间空间不大,因此我们衣服只能穿得和夏天一样少。检修下来,胸口往往都会冻麻。”刘旭俊说。

  列车的常规检修和医生一样,都需要“望闻问切”。望,就是看。比如通过看地上漏下的残油来判断油的质量。闻,就是用耳朵听,听阀门是否漏气。问,就是开口问,向技术人员请教一些技术问题。切,就是用手摸,用游规尺来测量整个零件是否变形。

  “‘望闻问切’是我们晚上常规检查的主要工序。如果发现轮子已经严重变形,就必须立刻更换,否则可能出事故。”刘旭俊说。

  因为工作的原因,刘旭俊也养成了喜欢“走”的习惯。因此,你能时常看到他拿着手电穿梭于地沟间。

  刘旭俊常告诫年轻的检修工:车辆维护质量的好坏是从一个螺丝、一个紧固件开始的,“地铁质量容不得一丝懈怠”。

  海洋环境监测员王仁良

  面朝大海,直面孤独

  晨报记者 谢克伟

  每天,面对的是大海,工作中无时无刻都与大海打交道,采集水样、采集泥沙、观看波浪……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只身一人住在海岛上,大海、小岛已伴随他33年半。他叫王仁良,一位普普通通的海洋环境监测员。

  1977年就读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气象专业时,王仁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辈子就这样交给了海洋、交给了小岛。在读了两年半大专之后,1979年王仁良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分局。“刚开始对这份工作很好奇,但过了不久就感到孤独、寂寞、机械。”王仁良说,一个月中自己有12天左右的时间要呆在小岛上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其他的时间就是在陆上的金山站工作。起先一同工作的有十多人,随着仪器设备自动化,同事越来越少,现在一起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

  事实上,王仁良现在在岛上的工作越来越有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钟开始正式工作,每天人工采集泥沙、波浪4至5次,每天3次分别采集5瓶海水。除此之外,他还要定时、定点观看设备仪器。

  而遇到台风、寒潮时,王仁良就需要每隔一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就要去看一次海面。

  在岛上工作,王仁良打发时间的一个好办法是在海边钓鱼、钓虾,闲时他还喜欢种菜、养鸡。“这样既改善了岛上的生活,也改善了家中的生活。”王仁良说,自己的家在金山,妻子生活在农村,全家就靠自己的薪水生活,“现在儿子已经工作了,生活略有改善。”

  “30多年来,我无法顾及家中的孩子、妻子和老人,我感到很愧疚。”现在距离退休还有半年的时间,王仁良说,退休之后,等着他的是照顾老人和家庭,“我要用后半生来回报家庭”。

  小学美术老师林燕琴

  上海赋予我创造的可能

  晨报记者 朱晓芳

  1米65的个子,瘦瘦长长,声音清脆、充满激情……作为《这里是上海》首批推出的四组人物中的唯一女性,“80后”的林燕琴来自闵行区实验小学,也是位新上海人。

  “她充满青春活力,代表了‘80后’的奋斗精神。她又是一个处处以学生为本的激情型老师。她开设‘创艺魔方’环境课程,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校环境的布置,她在这份职业中体验到创造的幸福感,所以她被选为老师的代表。”闵行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康旻这么评价林燕琴。

  林燕琴今年28岁,未婚,福建人,毕业于华东师大艺术教育系,来上海已有10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不需要教,只需要一个平台。”为搭建这个发挥孩子潜能的平台,两年前林燕琴开出了《创艺魔方》环境课程,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美术作品放在校园的涂鸦墙上。上课时则开放材料室,让孩子们将里面的旧玻璃瓶做花瓶,用珍珠亮片装饰布娃娃……

  “孩子们在我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为了创作,有的孩子一大早就会赶到学校来。”林燕琴说,因为习惯了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有些学生还“没大没小”地喊自己“林老”,而自己则回称他们为“老李”、“老张”……

  “上海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城市,它不断冲击我,赋予我创造的可能,让我能够不甘于平凡。我所在的闵行区实验小学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工作室。在上海,我觉得很幸福。”林燕琴说。

  对即将播出的《这里是上海》,林燕琴说,自己会等在电视机前看它播放,“能成为上海年轻工作者中的代表,我很激动,很自豪,未来我将继续自己的职业梦想。”

 

 

 

 

保镖公司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咨询:
13269934888